行业新闻
阿墨江石桥——为汽车通行而建造的桥
来源:普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4-07-26 14:32 【字体:

民国18年(1929年)就开始测设的昆洛公路,以墨江县城为起点,东经回回冲、杨仕岭、沿水癸河至界址坡与元江县交界处;西南经赖蚌、厄补冲、黑龙潭、章鲁坪、忠爱桥、丫期、回龙街,至深沟与宁洱县交界处。国民政府几次组织施工,终因技术及财力所限一无所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国家派出公路测绘技术人员重新勘测思普段线路。次年,国家拨出巨款修建昆洛公路(从昆明至打洛)。1952年8月1日,昆洛公路通车到墨江县城,至年底县境内路段全部挖通,过境里程114千米。为解决汽车跨越阿墨江的难题,先后建了两座桥,一座贝雷钢索吊桥,一座石拱桥。

墨江是昆洛公路绕不开的一道天险,公路要贯通必须有能承载汽车通过的桥。而原先架设的铁索桥只是提供人马通行便桥,不能满足汽车通行需求。其时,云南通往缅甸的滇缅公路已废置不用,二战中在打通滇缅公路时,根据美国史迪威将军之意,架设于保山槟榔江之上的贝雷钢索吊桥亦随之闲置。20世纪40年代,中国军民和盟军一起历经4年奋战,在古道基础上修筑从印度雷多起,经密支那、八莫、保山至昆明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其中在槟榔江上架起了“贝雷钢索桥”,该桥单层双排单车道,桥长45.75米,净跨43.54米,木桥面净宽3.28米。上部构成贝雷式框架,下部为石砌桥台,载重为10吨,数十万中国远征军和大量军用物资就是从此出境抗战,该桥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国家极度困难时期,没有经费在啊墨江建造新桥,为解昆洛公路燃眉之急,就把那座滇缅公路上闲置的贝雷钢索吊桥拆迁到忠爱桥救急。据墨江县志记载:1953年2月,忠爱桥铁索桥改建为钢索吊桥工程竣工通车。

贝雷钢索吊桥结构简洁,突出桥的实用性,原先铁索桥上那些繁琐的装饰物品已不复存在,仅在桥两端各置一对石狮子。新架设的贝雷钢索吊桥,仍沿用旧称忠爱桥之名,但赋予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新意。伴随着车流量密度增大和大吨位车辆增多,到1964年该桥又被另建的石拱桥取代。由于该吊桥属战备桥,至今仍完整保存于境内战备仓库之中。

横贯阿墨江上的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蔚为壮观。史料对这座桥的记述仅寥寥数语,如何立项,何时开工,资金何来,都没有留下文字。墨江县志关于忠爱桥的记载:“1964年又改建为石拱桥,桥长79.5米,净宽7米,承载汽车-13级,为县内最长的公路石拱桥。”桥东西两头两侧护栏桥墩上仍各设置着先前的两对石狮。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座跨越阿墨江的石拱桥,是云南省解放后第一座新建的单孔公路石拱桥。桥拱由若干头大尾小的石块镶嵌而成,小头形成桥拱内径,大头构成桥拱外径。每块石头的角度计算得十分精确,一旦构建完成,靠石块自身的重量和桥上施加的压力,越压越实在紧固,这是石拱桥的最大特点。为了减轻石桥自身的重量并节约建材,这座石拱桥两端各设3个拱洞,拱洞顶部是桥面,拱洞脚则落在单孔石拱之上。这样设计带来的好处除了以上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增加了桥的美观程度,整座桥由一个大拱和六个小拱形成一组和谐图案;更重要的是江水上涨时候,水可以从侧边的拱洞上流出,减轻了江水对桥的冲击力度,使石拱桥更加牢固耐用。石拱桥的两端都设有岗亭,一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还有武警战士站岗值守。该桥从1964年建成投入使用,40年间承担着昆洛公路繁重的交通任务,直到2003年12月28日元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大量车辆才被分流。至今这座石拱桥已建成60年,依然完好无损。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石拱桥南侧和东北侧岗亭内外保存着两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昆洛公路通车前夕,云南省交通部长(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厅厅长)壤明德从北京带回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题词。两位领导人题词被刻成石碑分别镶嵌在石拱桥南侧岗亭内和东北侧岗亭外。毛泽东主席题词碑高1.13米、宽0.77米、厚0.08米,题词内容为:“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毛泽东”。朱德总司令题词碑高1.17米、宽0.78米、厚0.08米,题词内容为:“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战胜天险。打通昆洛交通,实现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朱德”。两块题词碑材质为“因远石”,字为阴刻,都属县级保护文物。

 

        邓起文,墨江县作家协会会员,普洱市作家协会会员。

     |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